氮气发生器是实验室中提供稳定氮气源的设备,广泛应用于气相色谱、样品浓缩等实验场景。其实验流程围绕氮气的制备、输出调控及设备维护展开,规范的操作流程能保证氮气纯度和流量稳定,同时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一、实验前准备 实验前的准备工作是确保氮气发生器稳定运行的基础。首先要检查设备外观及连接状态,查看发生器外壳是否有破损,电源线是否完好无破损,插头接口是否松动。氮气输出管路需连接紧密,接口处可缠绕生料带增强密封性,避免氮气泄漏;同时确认管路另一端与实验仪器(如气相色谱仪、氮吹仪)的连接适配,无堵塞或弯折。 其次要准备辅助材料,根据发生器类型补充耗材——若为电化学氮气发生器,需检查电解液液位,不足时按说明书添加专用电解液;若为PSA(变压吸附)氮气发生器,需确认内部吸附剂处于干燥状态,必要时提前进行活化处理。此外,准备好检漏液(如肥皂水),用于检测管路接口是否泄漏。 最后要规划实验场地,发生器需放置在通风良好、远离热源和明火的平整台面,与墙面保持10厘米以上距离便于散热;周围避免堆放易燃易爆物品,同时预留操作空间,方便后续调节参数和观察设备状态。 二、开机与参数设置 完成准备工作后,按规范步骤开机并设置参数。先接通氮气发生器电源,打开设备总开关,此时控制面板指示灯亮起,设备进入待机状态。部分发生器有预热程序,需等待5-10分钟,让内部部件达到稳定工作温度,尤其在环境温度较低时,预热能减少氮气纯度波动。 预热完成后进入参数设置,通过控制面板调节氮气输出压力和流量。压力设置需参考实验仪器需求,例如气相色谱仪载气压力通常设置在0.3-0.5MPa,氮吹仪吹扫压力可设为0.1-0.2MPa,压力过高可能损坏实验仪器,过低则无法满足用气需求。流量设置需与实验所需氮气量匹配,一般通过旋钮或数字按键调节,显示屏会实时显示当前流量值,确保不超过发生器的最大额定流量。 参数设置完成后,打开氮气输出阀门,此时发生器开始制备氮气并向实验仪器输送。观察设备运行状态,听是否有异常噪音,查看压力表指针是否稳定,若指针持续波动或下降,需用检漏液涂抹管路接口,若出现气泡则说明存在泄漏,需关闭阀门重新紧固接口。 三、实验过程中的监控 氮气发生器运行期间需持续监控,确保氮气供应稳定。每隔30分钟观察一次控制面板显示的压力、流量及纯度指标(部分发生器配备纯度检测仪),记录数据变化,若发现参数偏离设定值,先检查管路是否堵塞或实验仪器用气需求是否变化,排除外部因素后再微调发生器参数。 注意设备运行时的异常现象:若发生器散热口温度过高(超过60℃),需暂停使用并检查散热风扇是否正常工作;若出现电解液泄漏(电化学发生器)或吸附剂失效(PSA发生器)的异味,应立即停机处理。同时,避免频繁开关设备或突然调节流量,防止内部压力骤变影响氮气纯度。 当实验仪器完成工作(如样品浓缩结束、色谱分析完成)时,无需立即关闭发生器,可保持低流量输出状态,避免设备频繁启停导致的部件损耗,待所有实验结束后再按关机流程操作。 四、停机与后续处理 实验结束后,按步骤停机并进行后续处理,避免设备损坏或残留隐患。先关闭氮气输出阀门,切断向实验仪器的氮气供应,再将发生器的压力和流量旋钮调至最低档位,让设备在无负载状态下运行1-2分钟,释放内部残留压力。 随后关闭设备总开关,断开电源,待设备冷却至室温后,拆卸氮气输出管路,用洁净纱布擦拭接口残留杂质,管路需单独清洗晾干后收纳。若为电化学发生器,需检查电解液状态,长期不用时需排出电解液并密封保存;PSA发生器需关闭进气阀门,防止潮湿空气进入吸附系统。 最后清理实验现场,整理电源线和管路,将设备放回指定存放位置,同时填写设备使用记录,注明开机时间、运行参数、氮气纯度及设备状态,若发现异常需及时标注并通知维护人员。 五、结语 氮气发生器的实验流程需严格遵循“准备-开机-监控-停机”的逻辑,每个环节都需关注氮气纯度、压力稳定性及设备状态。规范操作不仅能保证实验需求,还能降低设备故障概率,为后续实验提供持续稳定的氮气源。若涉及特定型号发生器的特殊流程,可结合设备说明书进一步细化操作步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