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锅炉作为发电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补给水水质标准直接关系到锅炉的安全、稳定运行以及发电效率。为确保电厂锅炉的高效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水质标准。以下是对电厂锅炉补给水水质标准的详细阐述。 
pH值是衡量水质酸碱度的指标。电厂锅炉补给水的pH值一般要求在7.0以上,呈弱碱性。这是因为碱性水质有助于防止锅炉内部材料的腐蚀,同时也有利于硅酸盐的溶解平衡。然而,过高的pH值也可能导致水中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加,从而加速锅炉金属的腐蚀。因此,通常将电厂锅炉补给水的pH值控制在9.0-10.5范围内,以兼顾防腐和硅酸盐溶解度平衡。对于特定的超临界机组,可能会采用氨水与乙醇胺复合配方来调节给水pH值,稳定在9.2-9.6范围,以确保锅炉的安全运行。
溶解氧是电厂锅炉补给水中的另一个关键指标。溶解氧含量过高会导致锅炉内部金属材料的氧化腐蚀,严重影响锅炉的使用寿命。因此,电厂锅炉补给水在进入锅炉前必须进行除氧处理。除氧方法包括热力除氧、化学除氧等。对于蒸汽锅炉给水,除氧器出口的溶解氧量应严格限定在较低水平,如7μg/L以内。对于采用联氨辅助处理的锅炉,需维持一定范围的残余浓度,如10-50μg/L,以确保除氧效果。而对于超临界机组,由于其实施加氧处理技术,给水溶解氧浓度需控制在一定区间内,如30-150μg/L,以满足特定的运行需求。
悬浮物是指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包括不溶于水的无机物、有机物、泥沙、黏土微生物等。这些悬浮物进入电厂锅炉后容易堵塞管道和影响传热效率。因此,电厂锅炉补给水的悬浮物含量应严格控制。一般来说,工业锅炉给水的悬浮物含量上限设定为5mg/L,而电站锅炉则执行更严格的标准,悬浮物浓度不得超过2mg/L。对于特定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其悬浮物含量上限可能放宽至20mg/L,但仍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
此外,电厂锅炉补给水中的含铁量也是一个需要关注的指标。铁离子进入锅炉后容易在金属表面沉积形成铁垢,加速锅炉的腐蚀。因此,电厂锅炉补给水的含铁量应低于一定水平,如0.3mg/L以下。对于高压锅炉而言,由于其内部压力较高,对水质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因此,高压锅炉的补给水通常需要经过更高级别的处理,以降低含铁量和其他杂质的含量。
除了上述指标外,电厂锅炉补给水还需要关注其他杂质的含量,如二氧化硅、电导率、TOCi(总有机碳)等。二氧化硅含量过高可能导致锅炉内部形成硅酸盐垢层,影响传热效率。因此,对于不同蒸汽压力的锅炉,其补给水中的二氧化硅含量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电导率是衡量水中离子含量的指标,对于电厂锅炉而言,电导率过高可能导致锅炉内部结垢和腐蚀。因此,需对补给水的电导率进行严格控制。TOCi含量过高则可能导致锅炉内部有机物沉积和微生物滋生,影响锅炉的安全运行。因此,也需对补给水中的TOCi含量进行监测和控制。
为了确保电厂锅炉补给水符合相关标准,必须进行严格的水质检测。水质检测方法包括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等。化学分析法如EDTA滴定法可用于检测总硬度;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可用于检测溶解氧;红外分光光度法可用于检测含油量等。仪器分析法如电导率仪、浊度仪、pH计等可用于实时监测补给水的各项指标。同时,还需定期对水质检测仪器进行校准和维护,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上所述,电厂锅炉补给水水质标准是确保锅炉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通过严格控制硬度、pH值、溶解氧、悬浮物以及其他杂质的含量,并加强水质检测和管理,可以确保电厂锅炉的高效运行和延长使用寿命。同时,也需关注最新的水质标准和处理技术动态,不断优化和完善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工艺和设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发电需求和环保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