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监测,作为保护海洋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及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类型繁多,各具特色。这些监测类型不仅涵盖了从基础数据收集到应急响应的各个方面,还融合了多种技术和方法,以确保对海洋环境的全面、准确和及时监测。以下是对海洋环境监测主要类型的详细阐述。

### 一、基线调查
基线调查是海洋环境监测的基石,它主要对特定海域的环境质量基本要素进行初步和重复性的调查。这些要素包括但不限于水文、气象、水质、地质、地貌以及海洋生物等。基线调查分为初始调查和重复调查两种。
**初始调查**是对特定海域的第一次全面调查,旨在获取该海域海洋环境基本要素的背景值。这些背景值不仅为后续的监测提供了基准数据,也是评估海洋环境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通过初始调查,科研人员能够建立起对目标海域环境状况的全面认识,为后续的环境保护和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重复调查**则是在初始调查之后进行的,旨在定期或不定期地监测海洋环境要素的变化情况。这种调查方式有助于掌握海洋环境要素的时空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为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例如,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已进行了多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这些调查对于了解中国海洋环境的变化、协调沿海经济发展布局以及改善海洋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 二、常规监测
常规监测是在基线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优化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监测站和项目,进行长期、逐年相对固定时期的观测。这种监测方式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海洋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并据此评估海洋环境质量。
常规监测的布点需要具有环境代表性,以准确反映区域海洋的环境质量。同时,为了避免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监测点应避开排污口和围垦养殖的排水口区域。不同监测航次的监测站位应保持不变,以确保监测数据的连续性和可比性。通过常规监测,科研人员可以及时发现海洋环境中的潜在问题,为环境管理和污染控制提供数据支持。
### 三、应急监测
应急监测,也被称为污染事故监测,是在海上发生有毒有害物质泄漏或赤潮等紧急灾害时进行的快速响应监测。这种监测方式的主要目的是迅速确定污染事故的影响范围和污染程度,为制定快速处置措施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数据支持。
应急监测通常需要组织反应迅速的现场观测团队,利用便携式监测设备对污染区域进行实时监测。同时,也可以在附近固定站临时增加针对性观测项目,以获取更加全面的监测数据。通过应急监测,可以有效减少和控制污染事故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损害,并为后续的环境恢复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 四、研究性监测
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海洋环境问题或科研项目进行的深入监测。这种监测方式通常由科研单位组织,旨在探索海洋环境变化的规律、评估污染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等。
研究性监测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如遥感监测、数值模拟等,以获取高精度的监测数据。同时,还需要结合实验室分析、现场观测等多种手段,对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通过研究性监测,可以推动海洋环境科学的发展,为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更加科学、准确的依据。
### 五、其他监测类型
除了上述四种主要的监测类型外,海洋环境监测还包括监视性监测、海洋资源监测、海洋权益监测以及专项调查等。这些监测类型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海洋环境监测的完整体系。
**监视性监测**主要关注海洋环境的日常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并报告潜在的环境问题。这种监测方式通常与海洋环境保护政策和管理措施紧密结合,为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实时数据支持。
**海洋资源监测**则主要关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包括渔业资源、矿产资源以及海洋能资源等。通过监测这些资源的分布、储量和开发利用状况,可以为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权益监测**则涉及海洋权益的维护和保障工作。这种监测方式主要关注国际海域划界、海洋资源开发权益以及海洋环境保护权益等方面的问题,为国家的海洋权益维护提供有力支持。
**专项调查**则是针对特定海洋环境问题或科研项目进行的深入调查。这种调查方式通常具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需要采用多种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综合调查和研究。通过专项调查,可以深入了解特定海洋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以及解决方案等,为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海洋环境监测的类型繁多且各具特色。这些监测类型共同构成了海洋环境监测的完整体系,为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监测技术的不断创新,海洋环境监测的精度和效率将不断提高,为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繁荣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