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量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检测水中的溶解氧含量。该方法基于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将水中的溶解氧转化为可测量的碘,再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进行滴定,从而计算出溶解氧的含量。然而,碘量法检测水中溶解氧的过程复杂且精细,需要注意多个方面的问题,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虽然操作看着很简单,但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任何一个小瑕疵都会对结果造成影响。因此在使用碘量法检测溶解氧时一定要注意有可能造成干扰的事物。
当水样中有藻类和悬浮物时,这些物质在酸性溶液中会消耗较多的碘,从而干扰测定。为了消除这种干扰,可以先用明矾和浓氨水对水样进行处理,使藻类和悬浮物沉淀下来。具体方法是:取满水样后,加入适量的明矾溶液和浓氨水,盖好瓶塞,颠倒混匀后放置一段时间,然后将上清液虹吸至溶解氧瓶中,进行固定和测定。
水样中的三价铁离子也会对碘量法的测定结果产生干扰。为了消除这种干扰,可以适当加入氟化钾进行掩蔽。氟化钾能与三价铁离子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从而防止其干扰测定。
此外,在使用碘量法检测水中溶解氧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细节问题:一是用I2标准溶液直接滴定还原性组分时,滴定时要充分摇动,以免局部I2过量,导致副反应发生。边滴边摇动,务必等先一滴I2褪色后,再加后滴。过早加入指示剂,它与I2形成的蓝色络合物与硫代硫酸钠的反应速度较小,往往会使滴定过量。二是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碘时,要等滴至I的黄色很浅时再加淀粉指示剂,然后再滴至蓝色消失。过早加入指示剂会影响滴定结果的准确性。三是测定中加入过量的KI,使I与I2结合成I3,增大I2的溶解度,从而提高测定的灵敏度。四是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操作迅速,不要过分摇晃,以防I2挥发。五是使用碘量瓶在低于25℃时进行滴定,以减少温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六是用淀粉作指示剂要在临近终点时加入,加入后要充分剧烈摇动,慢滴快摇以免淀粉吸附碘,保证反应完全。
在碘量法的操作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勿使气泡进入水样瓶内,加试剂时要将移液管插入水样液面下。二是水样要尽早固定,滴定时间不要太长,以免水样中的溶解氧发生变化。三是硫酸锰溶液在酸性时加入碘化钾后,不得产生黄色游离碘。如果产生黄色游离碘,说明反应条件不当,需要重新调整。四是标定硫代硫酸钠溶液时滴定速度稍快些。因为滴定反应过程中生成的碘易挥发,空气中的氧对碘化钾也有氧化作用,这些都能影响滴定结果。为减少误差,滴定速度稍快些为好。
有时在滴定过程中,淀粉和碘产生的色泽不是纯蓝,而是偏紫色。这可能是由于淀粉试剂的纯度不够,或者测试溶液的酸度较强所致。此时,应检查淀粉试剂的纯度,并适当调整测试溶液的酸碱度。
在碘量法检测水中溶解氧的过程中,还需注意一些常见的误差来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消除。例如,测定中加入过量的KI可以增大I2的溶解度,减少I2的挥发和损失。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和过分摇晃也可以减少I2的挥发。使用碘量瓶在低于25℃时进行滴定可以减少温度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用淀粉作指示剂要在临近终点时加入,并充分剧烈摇动,以确保反应完全。
碘量法检测水中溶解氧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从采样到滴定再到计算溶解氧含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可靠的测定结果,为水质监测和水资源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加强对碘量法检测水中溶解氧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操作人员的技能和素质,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还应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检测方法和技术,以适应水质监测和水资源管理的需要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