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石油类物质的来源、危害及检测方法综述 一、来源 水中石油类物质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石油开采与加工:在石油的开采、运输、装卸、加工和使用过程中,由于泄漏和排放,石油会进入水体。这些泄漏可能源于设备故障、操作失误或自然灾害等。 油船事故:油船在运输过程中,由于碰撞、触礁、爆炸等事故导致石油泄漏,也是水中石油类物质的重要来源。 炼油厂废水排放:炼油厂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含油废水,如果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即排放,也会将石油类物质带入水体。 二、危害 水中石油类物质对环境和生物的危害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影响水体氧气含量:石油类污染物在水面上形成油膜,阻隔大气与水体之间的气体交换,导致水体缺氧,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生物中毒与死亡:石油中含有多种有毒成分,尤其是致癌的稠环芳烃类,如苯并(a)芘、苯并蒽等,可直接造成水生生物中毒死亡。 食物链传递风险:某些生物可富集致癌物,通过食物链传递,威胁到食物链中高级生物的生存。 经济损失:油类污染不仅危及鱼卵孵化和鱼苗生存,降低鱼肉的食用价值,影响渔业经济,还可能对旅游、航运等行业造成损失。 环境破坏:严重油类污染会破坏自然景观,如海滩、湖泊等,降低其旅游观光价值。 三、检测方法 为了准确评估水中石油类物质的污染程度,需要采用有效的检测方法。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 重量法:以硫酸酸化水样,用石油醚萃取矿物油,然后蒸发除去石油醚,称量残渣重,计算矿物油含量。该方法不受油品种限制,但操作繁琐,灵敏度低。 红外分光光度法:用四氯化碳萃取水样中的油类物质,测定总萃取物,然后用硅酸镁吸附除去萃取液中的动、植物油等极性物质,测定吸附后滤出液中石油类物质。该方法不受石油类品种的影响,测定结果能较好地反映水被石油类污染状况。 紫外分光光度法:利用石油类物质在紫外光区的吸收特性进行测定。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但受油品种影响较大。 荧光光度法:利用石油类物质在特定激发光下的荧光特性进行测定。该方法适用于含油量较低的水样检测。 水中石油类物质的来源广泛,危害严重,需要采取有效的检测方法进行监测和评估。同时,应加强源头治理,减少石油类物质的排放,保护水环境和生物安全。
|